查看原文
其他

林天歆:泌尿外科专家的多维人生

宋炳军 陈湘婷 广东卫生在线 2022-10-08


4月15日,国家杰青、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泌尿肿瘤专科学科带头人,不久前被评为“中国好医生”的林天歆收到了又一份礼物:2021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这一次,林天歆再次走在全省前列,得益于膀胱癌精准诊疗体系建立与推广方面的突破性成绩。

膀胱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此前临床治疗存在许多短板。林天歆深耕多年,率团队实现了膀胱癌的无创诊断和预后预测,研发了国际首个膀胱癌淋巴转移智能诊断模型,率先提出膀胱根治性切除手术精准淋巴清扫范围。他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国际知名医学杂志上,研究成果还被纳入《中国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改变了我国膀胱癌的诊疗模式。

领奖现场,林天歆习惯性走向角落,但人群中他仍十分醒目——领域不同但情怀近似的专家中,他或许不是最年轻的,但一定是个头最高的。事实上,从临床到科研,再到跨界研究AI智能系统支援抗疫,身高188厘米的林天歆一直寻求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壁垒,不断标注新的人生高度。


“仙尿科”大将

打开林天歆的微信朋友圈,封面照片是他坐在达芬奇机器人前拍的,身上是墨绿色手术衣,脸上是口罩盖不住的笑容。封面下方,他用9个字表达了自己对医学的热爱:“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林天歆是汕头人,年幼时对医学并无偏爱。转折起于高考报名,班主任认为他性情温和,耐心细致,适合学医。他答应了,“潮汕人都说,家里有位医生,全家人健康都有保障。”

无心插柳,林天歆成了医学生,七年制连读到硕士,并选择泌尿外科方向。

“当时我觉得,泌尿外科腔镜微创技术好,病人的疗效立竿见影,带给我很大的获得感。”他笑着说。

当然也离不开恩师黄健教授的谆谆教导——他按下了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高速发展的按钮,林天歆等年轻专家是新的引擎。

在成为“仙尿科”大将之前,林天歆走过所有年轻医生都要经历的阶段。他还记得,第一次上台手术,花了半个小时才缝合好患者的刀口——这个过程黄健只需要5分钟。但他悟性很高,还热衷科研,成长飞快。

精力总是有限的,经过多年摸索酝酿,林天歆决定选择泌尿生殖系肿瘤发病率排名最高、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第8的膀胱癌为主攻方向。

膀胱癌的不同阶段各有治疗难点:早期治疗后易复发;中期侵犯到肌肉,根治性切除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晚期已淋巴转移,仅靠手术无法切除干净。”他说,难就意味着挑战,挑战意味着更大的机会。

20多年的时间里,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迅速建成国家和省临床重点专科,挂牌广东省泌尿外科临床研究中心、广东省泌尿外科医疗质控中心,是国际认证的泌尿外科培训基地及微创技术培训中心、中国膀胱癌联盟牵头单位。黄健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林天歆也在2021年正式接任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年轻的林天歆已累计完成高难度手术6000多台,治愈了许多泌尿系肿瘤疑难病例,成为广东乃至全国有名的“人体下水道修理工”。他同时还深研泌尿系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先后在淋巴转移术前诊断与风险预测、淋巴清扫术式创新、治疗靶点等方面相继取得突破。

前述三个治疗难题,林天歆也先后有了破解之道。

膀胱癌早期复发率高,患者术后每年要做4次膀胱镜检查,其带来的膀胱、尿道黏膜挫伤让患者疼痛难忍。对此林天歆和团队用了近4年时间琢磨,最终研发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应用的基于尿液DNA甲基化的膀胱癌早诊产品,并获得欧盟CE认证,诊断准确性高于国外同类产品。患者只需50毫升尿液就能精准诊断,敏感性可以达到85%以上,这项技术已经在全国100多家医院应用。

针对中期手术难题,林天歆创立基于性/控尿功能保护的腹腔镜淋巴清扫术联合膀胱根治术式。根据他对171例患者进行了术后长达5年的随访研究,证实腔镜手术疗效与开放手术相当,而且创口小、恢复快。更关键的是,该手术保留控尿功能和性功能上颇具优势,减少了患者特别是男性对术后生活的担心。

对于中晚期患者,林天歆还发明了“新辅助疗法”:“我们打破先手术再化疗的常规做法,让患者在术前先做2~4个疗程的化疗和免疫治疗,降低手术难度,切除肿瘤更加彻底。”目前林天歆团队50%的患者使用该模式治疗。

随着医学进步,过去10年来,我国膀胱癌患者生存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已经超过60%但林天歆的目标还要更高,“未来5到10年,我们团队希望将这一数据提高到70%以上。”

他很清楚,在中国每年数以万计新发膀胱癌患者的基数下,生存率每提升一个百分点,都意味着成千上万个家庭的幸福,“如果术后三五年,患者还按时回医院复查,看到他们活得好好的,我也会越来越有信心。”

这种对患者的体贴和坚持创新,既是医学的要求,也是医者的初心。

▲林天歆带教喀什医生实施疑难复杂手术

从第一次上手术台开始,林天歆就要求自己对每一位患者病情了然于心,坚持每天多查一次房,术前安抚、鼓励患者,术后则细致观察恢复情况,直到看着患者康复出院才放下心来。这一习惯被林天歆保留至今。

2016年,孙逸仙纪念医院引进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机器人有裸眼3D视野、灵活的内镜腕等,在复杂肿瘤切除及重建手术中有很大优势。”林天歆说,但考虑到机器人手术要多花3万多元,黄健和他决定与深圳一家公司合作,研发国产机器人,减轻患者负担。

昂藏八尺的大汉,也有细腻如水的心思。

泌尿外科专家的科技抗疫

对这一点,近在咫尺的广州人应有感触。

两年前,2020年3月12日,广东省疫情防控第四十一场新闻发布会。林天歆跟着钟南山院士和时任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周紫霄走上主席台。

认识的几个记者有些惊讶,“怎么来了一位泌尿外科专家?”

很快,林天歆的发言解答了疑惑:他和团队研发了一套AI辅助诊断系统,能够快速诊断新冠肺炎,“有经验的影像医生看一套CT大概花15到20分钟,AI辅助系统可以20秒内完成1例患者的CT检测和诊断,并且准确率达到90%,相当于一个省级三甲医院影像科副教授的水平。”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彼时,疫情迎来第一波高峰,武汉尚未解封,国内多省启动一级响应。在核酸检测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人们急需一种快速、准确的诊断手段,打破疫情防控和救治中的多重枷锁。

惊喜背后是一个医生对科技的执着。基于前期在膀胱癌研究中所做的大量工作,林天歆熟练掌握了人工智能技术,这让他在疫情爆发之初,首先想到了利用AI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新冠肺炎CT/胸片诊断的难题。

这一探索给科技抗疫增加了一个选项:疫情初期,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主任徐涛征集课题时,林天歆提出可以牵头研发一套新冠肺炎AI诊断系统,实验室专家组同意为该课题立项。

然而,当时广东病例少,湖北战场忙于救治,均无法短时间提供AI辅助系统需要的大量数据。林天歆回忆,疫情爆发之初,因为感染者胸部CT症状与非典相似,不少人叫它SARS2。这启发了他,“可否参考非典患者数据,先建立一个初代模型,然后根据新冠患者数据不断优化?”

于是,1月27日,武汉封城第四天,林天歆组建了一支30人的研发团队,进入研发时态,自己担任“突击排长”,组织影像科医生将健康人、新冠患者、非典患者、病毒性肺炎和其他肺部疾病患者的胸部CT分别进行特征标注。同时联合武汉、四川等地定点收治医院,搜集了50多万份临床影像资料,1个月即开发出1.0版本,确保实现智能辨别。

人工智能之前是人工。但忙完这些后,AI辅助系统的优势迅速显现——CT诊断阅片量大,即使经验丰富的医生看完一套也要15分钟,AI打破了这个限制。更重要的是,它不只针对新冠肺炎,还能实现其他肺炎的诊断。

“3月4日,我们组织临床测试,新冠肺炎诊断准确率95%。”林天歆回忆,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数据。徐涛院士得知后,第一时间向国家联防联控机制汇报,希望验证通过后向全国推广。

第二天,一支由放射科医生和技术工程师组成的小分队北上武汉,到金银潭医院作进一步临床验证,准确率却明显下降。

迎难而上似乎是创新最常遇见的朋友。林天歆团队迅速丰富模型数据,研发出2.0版本,覆盖轻、中、重症状,包括早期、进展期、康复期及迁延期患者,实现对所有类型病人的诊断准确率都在90%以上。后来,随着在国内多个省份应用,根据临床反馈,林天歆不断组织更新迭代,先后实现病情严重程度分级、重症危重症预测等功能,甚至可以协助医务人员进行药物效果评估、指导用药。

不久后,该AI诊断系统作为联合国适宜推广技术,向全世界医务人员公开,在十几个国家应用——国外医疗机构甚至可以通过云平台,直接链接AI系统使用。正如林天歆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说,这是“为阻止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作出了中国的贡献”。

科研背后的汗水,又一次成功转化为治病救人的武器。2020年6月,林天歆的抗疫成果“基于胸部CT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细胞》,首月下载量就达到300万次。在南方日报的报道中,该成果被评为“广东省科技抗疫三大成果之一”。2021年,林天歆另一抗疫成果“基于胸片人工智能诊断系统”登上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医学工程》6月封面。

送给边疆的礼物

科技抗疫是林天歆的临时任务,彼时他的主要战场在新疆。

新疆,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是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多年来,广东援疆干部、援疆医生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2019年11月,林天歆被任命为广东省“组团式”援疆医疗队队长,并担任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林天歆(左三)在新疆喀地一院临床科室开展调研工作


他来的恰逢其时。2018年,喀地一院成为中山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中山大学为此提出,争取3到5年内帮助喀地一院创建“双百医院”,即全国地州级医院排名前一百名,医院每年向外地转诊病人数控制在百名以内。

如果喀什患者在当地无法满足就医,通常转往1500多公里外的乌鲁木齐,既耽误治疗时间,也带来更大经济负担,造成“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境。为降低转诊率,林天歆第一件事就是延续广东援疆医疗队的传统,持续提升喀地一院医疗服务能力,“广东援疆专家临床水平都很高,我们能看的病、能做的手术就把你们都教会,把患者留在家门口。”

“有位宫颈癌病人术后一直无尿,非常危险,我们不知道怎么办。”喀地一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加素尔·巴吐尔回忆,林天歆知道后,立即组织专家会诊,又联系孙逸仙纪念医院肾内科主任杨琼琼线上指导,最后林天歆亲自主刀为患者实施了手术,把患者成功救下来了。

林天歆还严格规范转诊要求,及时组织总结患者转诊原因,“是我们不能做,还是没有器械?哪个科弱就加强哪个科,哪个环节出问题就搞定哪里。”

为了进一步增强援疆力量,提升当地的临床、科研、教学能力,“当时中山大学决定为各附属医院援疆医生每人配1位博士、3位硕士,随导师奔赴喀什,形成了67人研究生团。”林天歆说。研究生追随导师援疆一年,针对当地常见、多发疾病进行科学研究,堪称“飞行式师带徒”,与传统的“师带徒(广东专家带教当地医生)”相映成趣。

人多了,技术提升了,勇气也就足了。曾有一位50多岁大叔突发心脏骤停,被喀地一院成功救回后,强烈要求转到乌鲁木齐继续治疗。没想到转院后情况越来越差,不得不转回喀什,20多天后即康复出院。

数据更加直白:一年半的时间,喀地一院转诊数量从2000多人下降到270多人。特别是随着南疆首个生殖辅助医学中心、国家心衰中心、国家高级卒中中心相继落户,疑难危重不出喀什的目标基本实现。周边城市的患者纷纷慕名而来,乌鲁木齐的医院也时常邀请他们去授课、做手术。

▲林天歆率领援疆医疗队到基层开展义诊活动


林天歆的视线也常投射基层。2019年,喀什全面启动“千名医生下沉帮扶千村”计划。考虑到帮扶医生来自不同科室,没有统一教材很难保证帮扶质量,他组织医疗队员编写了《基层全科医师手册》,2021年正式出版,首印3000册。广东省援疆总指挥王再华对此非常认可,提出加印1万册,送给喀什地区所有乡村医生人手一本。如今,这本口袋书已成为当地基层医生必备的工具书。

2021年6月11日,林天歆援疆任务即将期满,好消息传来:喀地一院通过国家批复立项,入选第二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单位,是南疆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这是我们向党百年华诞的献礼,也是送给新疆人民的礼物。”林天歆说。这也是他援疆工作最好的礼物。签约仪式上,他站立如松,看向远方。远处高耸的既是巍峨雪山,也是医学巅峰。

如今,林天歆早已返回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岗位,说着常说的“爱拼才会赢”,朝着医学高峰继续攀登,“只要把每一份工作做到极致,人生无憾矣。”



主笔 | 宋炳军

记者 | 陈湘婷 

编辑 | 方羊 程橙 苏海宁 责编 | 张秀丽

来源 | 《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文末说点心里话*微信改版后,好多人都说找不到广卫君了,为了第一时间收到推送,请把广卫君设为“星标★”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